株洲作為歌劇之鄉(xiāng),又一次將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搬上舞臺,并以歌劇這種表現(xiàn)形式完美呈現(xiàn)在觀眾眼前——《英·雄》,實在令人嘆服。其“英·雄”形象是源于生活,而并非虛構人物,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;“英·雄”所傳達給眾人的“英雄精神”則是高于生活的,這同時也是該劇的最大魅力所在。
源于生活
堅實的生活基礎應是創(chuàng)作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源泉。明代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,主張戲劇人物應是來源于現(xiàn)實生活的真實,“凡說人情物理者,千古相傳;凡涉荒唐怪異者,當日即朽”。正因為如此,《英·雄》恰恰是一部將“人情物理”講給觀眾聽的歌劇。為了排好這部劇,劇組曾兩天兩夜跑了7個地方,深入生活,觀察體驗人情物理。分別在長沙縣、炎陵縣等地進行采風,為之后劇本的創(chuàng)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譬如:繆伯英故居是舞美設計的重要依據(jù),一草一木都能傳情達意;炎陵紅軍博物館里面陳列和標語成為劇本創(chuàng)作的靈感,舞臺上有一場景是震驚中外的“二七大罷工”,繆伯英死里逃生后撰寫《京漢工人流血記》,其中部分標語、臺詞、道具直接來源于此,并非虛構,標語似乎不只是標語,還回蕩著當年熱血青年充滿斗志和正義的吶喊聲。編劇張林枝老師在織布機面前模仿繆伯英當年織布場景,想象著她當年生活,后來當這一幕呈現(xiàn)在舞臺之時,雖是一瞬間,觀眾表示太過感人,這是因為太過真實,真實地再現(xiàn)了那年、那人、那事。事實證明,現(xiàn)實生活是戲劇創(chuàng)作、人物塑造的源頭活水,也就是戲曲家李漁所說的“物理易盡,人情難盡”,只有設身處地,方能創(chuàng)作出上乘之“劇”。
《英·雄》展現(xiàn)出來的人物活生生從歷史中走出來,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,每句臺詞回響著那個時代的聲音。正如著名編劇高飛所說“所有的劇,寫的是人,不是故事。把人物立住了,隨著建立人物的性格特點,把不同類型的人物擱在一起,所產生的化學反應自然就讓你筆下生輝,那臺詞,就真的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?!?/p>
高于生活
今年是汶川大地震發(fā)生后的第十個年頭,災后重建的汶川煥然一新,試問一句:不知當年的英雄大家還記得否?警鐘長鳴之時,我們需要牢記的不僅是英雄,更需要將英雄精神發(fā)揚。《英·雄》的主人公孟、繆二人作為那個年代的典型人物,其藝術魅力來自于它所顯示的靈魂的深度,具體表現(xiàn)有三:首先,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類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變現(xiàn)存秩序的愿望度;其次,主人公顯現(xiàn)出歷史真實;最重要的一點是,主人公的性格和靈魂都合乎人們的理想。所以,我們需要英雄,更需要英雄精神。
曾聽人說,在和平時代我們不需要英雄,似乎在大多數(shù)人看來亂世才會出英雄。事實真的如此嗎?很明顯這一觀點是錯誤,是的,“亂世出英雄”已成定論,但在任何時代我們都需要英雄精神。當然,個人英雄主義是我們需要警惕的,而歌劇《英·雄》詮釋的是革命英雄主義,這在那個時代是不可或缺的,在當今社會依然需要。在今天這個燈紅酒綠、娛樂至上的年代,人們更喜歡把某個高富帥的明星當作自己的偶像,為之沉迷,為之瘋狂,不得不說這實在是一種膚淺的偶像崇拜。與此同時,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浮躁,并折射出人們急功近利的心態(tài)。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,而沒有英雄精神的民族則顯得更為可悲,至少是有無數(shù)個英雄的付出甚至犧牲小我、成就大我才有今天和平時代代的到來。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,飲水思源,我們起碼應該記住英雄并將英雄精神當成一種信仰,以信仰之名使之崇高。
這部現(xiàn)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大型民族歌劇《英?雄》正是將“英雄”精神一輩傳一輩,讓我們在欣賞歌劇的同時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。這也是該劇表現(xiàn)出高于生活的精華所在。
戲劇的表演重要目的是娛樂觀眾,《英·雄》做到了。但戲劇不止于調笑逗樂,如果這樣的話,充其量只是人們消愁解悶的工具,它更大的使命還在于負荷這勸言警世、抑惡揚善的政治道德功能,《英·雄》同樣做到了??偠灾队ⅰば邸纷鳛榇笮兔褡甯鑴∈浅晒Φ?,同時有其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,這值得每個人都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