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劇《英·雄》像萬部歌劇中的一朵,更加鮮艷,更加放光芒,他是一部革命史詩,給共產黨人,給廣大人民上了一堂更深刻、更生動、更教育人的一場黨課,他展示了共產黨人不畏強暴、敢于斗爭、敢于在白色恐怖艱難環(huán)境中去揭發(fā)敵人,去組織廣大人民為爭取中國革命的勝利,為共和國的誕生,而獻出自己的生命。他是共產黨人的楷模,亦是新時代全黨、全民族學習的典范,他是黨的好兒女,民族的女子英雄。這部歌劇氣壯山河,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巨大力量,是一部對現(xiàn)代人的思想教育,人生價值、信念等共產主義思想好教材。值得我這90高齡老黨員、老干部學習,煥發(fā)我的正能量。
首先是學習他們的崇高品質,人生價值,為共和國獻身的精神。我一定看了感動,聽了激動,而且馬上行動,高舉黨的十九大旗幟,為圓中國和平百年夢而去奮斗。要克服和戰(zhàn)勝年齡大、實力弱、耳有點背、行走難及痛風高血壓等疾病,比起《英·雄》這算不了什么,向小疾病作頑強斗爭。
我要為黨爭光,每年向株洲高新區(qū)、天元區(qū)委提一條合理的建議或撰寫一份有價值的文章,調查報告,如天元區(qū)怎樣創(chuàng)建全國長壽區(qū),如何向小康高級就會而邁進等題目,這樣當一點點小參謀。
要做移風易俗的改革派,百年后把自己遺體交醫(yī)學院解剖,讓有用器官再移植到需要的人。做最后惠民舉措,把骨灰埋葬在天元區(qū)委老干局一棵大樹下,上面吊著一塊小銅板,寫著某某老黨員的名字,不與民爭地,當一個樹葬先行者。
我要趁自己身體尚健,為一個小刊物,取名《長壽之友》,每年出四期,提供老年科普養(yǎng)生信息54條,打印復印2000份,投資700元,今后十年投資7000元,打印20000份,使40000老人受益。
為了發(fā)揮我養(yǎng)生特點,我要為市內外廣大老年朋友、老干們每年做幾場老人科學養(yǎng)生健康長壽講座,走進社會、農村、企業(yè)、機關、學校等,老年大學、老年體協(xié)、老科協(xié)等單位。為3萬老人、老干服務,以盡我微薄之力啦!每年達到2000人,10年可達20000人次。
我還要利用市郊農村農民趕集的機會,長嶺、合花等地,采取老人養(yǎng)身健康長壽知識進農村集市,每年做到10次,10年,使20000老人受益。
我是一個孤兒,半歲喪母,8歲失父,在舊社會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,共產黨來了,孤兒獲解放,參加工作,入黨,當上領導干部,如今四代同堂,過著小康的生活。沒有黨就沒有我們四代人的今天。在我百年之后,交特殊黨費10000元,如果活到100歲,交長壽黨費10000元,以表一點心意。
我計劃第一份回憶錄,定名叫“歲月情懷”,計劃撰寫10—12萬字,向天元區(qū)委老干局黨總支支部交一份我的一生的匯報,留給子女一份珍貴的珍貴精神財富。
我要在第二個春天發(fā)揮余熱,為黨為民做一點有益的事情。歌劇《英·雄》為榜樣,去鞭策自己不能單獨在家享受四代天倫之樂,享受小康幸福生活,這才是共產黨人的風采。這是我觀歌劇《英·雄》后的一點感受,也是我的諾言,去奮斗吧!
人總要有一種精神,去戰(zhàn)勝疾病,去戰(zhàn)勝困難,去朝著自己的目標奮勇邁進,才不愧為共產黨人的風采,才不愧為退休老干部的第二個春天人生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