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日晚上觀看了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創(chuàng)作演出的民族歌劇《英·雄》,我不由得為我們株洲能夠創(chuàng)作出這么優(yōu)秀的歌劇而感到驕傲、自豪??v觀何孟雄烈士與繆伯英烈士短暫的一生,有太多的光輝事跡值得被搬上舞臺,為廣大人民知曉和傳頌。然而由于歌劇受到場景少、節(jié)奏慢等局限,無法在兩小時的時間內(nèi)展示過多的內(nèi)容,只能選取一條主線進(jìn)行深描、其余的支線作為烘托。本劇選取的主線就是“愛情”。從《初戀·俚歌》的青澀到《熱戀·酒歌》的燃情;從《苦戀·離歌》的酸楚到《生死戀·長歌》的悲壯,其間的每一個唱段都恰到好處地契合了當(dāng)時的情境;曲譜和歌詞的編寫,幾乎找不出半點瑕疵,不愧為被文化部列為“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(fā)展工程”九部重點扶持劇目之一。
舞臺的布景設(shè)計也是頗具匠心,從開幕時氣勢恢宏的石墻浮雕,到每一幕的場景,都是由兩個鏤空的高臺旋轉(zhuǎn),配合投影切換完成。我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兩段:一是五卅慘案中模擬機(jī)槍火線的射燈,晃得人心驚膽戰(zhàn),滋滋嘎嘎的音效、背景板上潑血般的畫面,繪下了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流血斗爭史上轟轟烈烈的一頁。二是繆伯英因革命工作需要,不得不離開尚在襁褓中的孩子。舞臺這一幕是清冷的淡藍(lán)色調(diào)子,空曠的堂屋,搖籃里霜白的小棉被,繆伯英扮演者王麗達(dá)依依惜別的唱腔,讓我這個沒有類似經(jīng)歷的觀眾也能切身感受到那種取舍兩難的心情。
時代在前進(jìn),我們的歌劇也需要與時俱進(jìn)。一部好的紅色歌劇,除了要能打動中老年人,勾起他們對曾經(jīng)崢嶸歲月的追憶與懷念之外,也要契合年輕人的審美,使他們的思緒更容易融入到那個熱血沸騰、波瀾壯闊的史詩年代,點燃他們心中對祖國的熱愛、對逝去英雄們的敬意,珍惜眼前的一切,放眼更加美好的未來。
另外,我建議最后一幕用上全息投影,以增加視覺震撼效果,讓“英·雄”夫婦的形象進(jìn)一步深入觀眾們的心中。對于這一幕,我的設(shè)定是這樣的:何孟雄烈士在英勇就義的剎那,舞臺全暗,只留一束追光打在他倒地的身軀上,他努力地抬起頭,伸出一只手,向著舞臺左側(cè)的布景臺。與此同時,全息投影播放出身穿學(xué)生棉袍的青年何孟雄從他身上坐起并緩緩站立,布景臺旋轉(zhuǎn)到圖書館場景,學(xué)生裝束的繆伯英背靠欄桿站在樓梯頂?shù)钠脚_上。這時燈光漸亮,繆伯英轉(zhuǎn)過身,拾級而下,兩人相對而行,在舞臺黃金分割位相遇,四手相握,唱出最后一個唱段,然后相攜走向舞臺后面,那里投影一扇大門,大門緩緩打開,明媚的陽光照射進(jìn)來,空中飄起白色的花瓣,還有飛來的白鴿(象征和平),兩人的背影漸淡,和陽光融為一體。這一段的音樂,我覺得最好是用音色平緩綿長的古箏,配合清脆靈動的三角鐵,營造出清新平和的意境,并酌情加入琵琶或者二胡等帶有悲情色彩的元素。